当前位置:追梦魂>历史军事>穿越之我在香港> 第四十七章 耳光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 耳光(1 / 3)

《环球时报》发行已经过去了一星期,新报社的创刊号的销售成绩并没是很理想,只有三百多份,但是,这个成绩的反馈还是让林子轩等人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的创刊号只印了五百份!这也就是说,他们第一期报纸的销售量就超过了六成,接近七成。这对一个既没有打过广告做过宣传,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弄什么创刊仪式之类的小报来说,显然是个极为不错的成绩。

当时辛荣辉就觉得应该加大印刷量,争取快速发展,希望能在一两年内就成为香港有数的大报之一。不过,面对手下的热切希望,林子轩却提出了“稳定基础,渐进发展”的调子。然而,这一星期以来,《环球时报》的销量却越来越大,由第一期的三百多份已经涨到了接近六百份,涨了将近一倍。虽说平均下来也就是每个“广告客户”销售了十几二十份儿,可这个成绩还是让大家有些坐不住了。就连罗嘉文也开始催促林子轩去找印刷厂商量商量,毕竟,如果再这样下去,仅靠自己动手刻蜡纸,再用一台油印机复印,根本就不够用。尤其是油印的报纸废品率太高,且印刷质量差,拿在手里用不了多久就会弄上一些油污,许多读者都颇有诟病。明园酒楼那些合作方已经为此反馈了不少意见。

“找印刷厂容易。可是如果发展的太快的话,我担心我们能不能实现‘软着陆’?”

要知道所有的报纸从来都是靠着广告和销量赚钱,可是《环球时报》的广告都是他们自己跑来的,并没有要钱,只是占了广告方的一点点地方,所以一切开销都是靠着报纸的销量在支撑。销量能够稳步发展也是因为那些酒楼的顾客看上了他们现在的新闻评论之类,所以才会经常去购买。毕竟这些人不是每天都去酒楼,但每天看报纸还是可以的。

可一旦扩大印刷量,那些合作方能不能消化的了呢?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想要发展,就必须找到更多的销售渠道,这可不容易。另外,一旦做大,报社就不能再只有四个人了,必定要扩招。记者、编辑什么的,哪一样不要钱?

林子轩非常清楚,虽然说现在自己有钱,但是报社基础薄弱这就不是钱可以解决的,读者群也才是刚刚建立,不仅人少,而且还远远达不到“忠实”的地步。如果发展的好,这些人当然会一直追看《环球时报》,可如果报纸的质量一直升不上去,这些人也就会拿他们的报纸当成是一时的消遣!

“不发展不行,可发展过快的话,到哪儿销售去?报纸新闻的质量又怎么保证?……

林子轩埋头苦思,在创刊之前他虽然做过一些准备,也有过一些计划,却只是想着稳打稳扎,等到实力足够了再发劲儿。可现在的情形,别说罗嘉文三人已经等不太及,他也有些不想这么隐忍下去了。这年头,一天慢可就是天天慢啊!何况现在报社的钱也只是勉强有所回炉,除去印刷成本和辛、李两人菲薄的薪水,根本没有什么盈利,还是在吃老本儿,只是吃的速度慢点儿罢了。

小村

李广生和辛荣辉两人把林子轩刚印完的报纸给发出去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了。小雅已经在屋里开始做饭,罗嘉文的拐棍儿放在一边,也正趴在屋里的八仙桌上翻看着昨天搜集来的几份儿报纸。而他的身边,正站着几个少年,一个个都干瘦干瘦,长得黑不溜秋的,一看就是穷苦人出身。

“今年马上就过去了,得多准备点儿好东西,省得过了年那些人就把咱们给忘了。”看到李广生两人回来,罗嘉文招呼两人坐下,又开口说道。

“咱们这样瞒着老板,会不会让他不高兴?”报纸的印刷量肯定是要超过销售量的,而且自己等人的印刷水平见涨,所以今天林子轩让他们一下子印出了一千多份儿。可报纸都是大张,《环球时报》又找了不少免费的广告客户,虽然尽量都让他们少占了些篇幅,广告大都被放到每版报纸的下半截儿,可考虑到中国人爱占便宜的心理,所以弄来弄去还是凑够了十六版,超过了许多报纸版面一倍。所以,虽然路并不算远,可四千多张报纸还是把李广生两人累得够呛。

“虽然勉强没怎么亏本儿,可如果一直这么下去,肯定也没什么盈利。老板虽然有钱可也不能总是吃他的老本吧?”罗嘉文叹了口气:“以前老觉得李家辉没本事,现在才知道,想做点儿事儿真的是不容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

“现在我倒有点儿佩服李家辉了,他能把一家小报维持那么久确实不容易。可惜了,如果他能再坚持段时间,再请老板帮忙出谋划策,恐怕早就起死回生了!”辛荣辉也叹道。

“这怎么可能?林子轩那家伙,典型的唯利是图,没有利益的事他是不会管的,他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性子!”罗嘉文对李家辉还是有点儿怨念,毕竟那个家伙在他被人打断腿之后跑去要辞了他。不过这怨念倒也没有多强烈,毕竟这年头倒霉的人多了,他也知道的不容易,而且,如果当时李家辉不去,林子轩恐怕也不会想着经营一家报纸,不得不说,那家伙确实有点儿本事,不仅是当警察有本事,搞商业也有一手。现在《环球时报》虽然还处于小小的亏损当中,但并没有亏得太多,而且发展势头非常不错,只要将这个态势延续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